首页 > 热点 > > 正文
陕西扎实推进文化传承发展
2023-08-09 17:44:00 中国青年网

文博之城

助力文明探源

近日,由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陕西省委网信委联合指导的“盛世中华 何以中国”网上主题宣传在陕西考古博物馆启动。


(资料图)

走进陕西考古博物馆,唐代风格、园林化设计的馆舍,大气磅礴又不失秀美,吸引着考古爱好者纷至沓来。

“这座以考古为主题的博物馆,历时10年精心筹建,展出的5000多件出土文物,每一件都蕴含着文明的基因和密码,承载着古人的智慧,是无价之宝。”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说。

考古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陕西文物资源丰富,为探明“何以中国”,揭示文化传统,讲好中国故事,陕西考古人孜孜不倦。

探索未知、揭示本源。陕西省文物局近日发布最新成果——黄河流域发现百万年连续古人类文化遗存。“新发现拓展了黄河流域古人类生存演化的时空框架,更加有力地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不间断的人类发展史以及中华文明的突出连续性。”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

多年来,陕西持续助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石峁遗址、半坡遗址、秦咸阳城遗址、秦始皇陵、法门寺遗址等11项考古项目入选中国考古学大会公布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提升博物馆建设水平,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踏入三秦大地,游客可以在宝鸡青铜器博物院寻找最早记载“中国”一词的青铜器;到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修复现场观看被历史磨损的文物重现光彩;游陕西历史博物馆一窥盛唐的华丽与精致……

神奇博物之旅展示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总体特征。目前,陕西已建成博物馆350座,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博物馆成为文物保护与展示的重要窗口。

重视丝路考古,加强考古能力和学科建设。作为首位进入中亚考古的中国学者,西北大学王建新教授带领考古队经过20余年的努力,最终确认了《史记》《汉书》等文献记载的古代月氏和康居的文化遗存,为丝绸之路考古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西北大学等单位考古学者为代表的中国学者在工作中与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考古学者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将我国本世纪以来逐渐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大遗址保护和大遗址考古的理念和实践带出国门,无私分享。

科技赋能

拓展创新空间

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如何借助新技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不断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10多所高校、1500多家科研机构,陕西科研实力雄厚。探月工程、火星探测、北斗导航、“蛟龙入海”等,细细探寻一个个“国之重器”的背后,无不体现了来自这一西部省份的科技与“智慧”。

众多优秀人才形成的创新力量,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都活起来。

锦鲤跃上天空,漫天烟花绽放,大明宫含元殿辉煌再现,玄奘西行地图徐徐展开……在西安大唐不夜城,只需戴上AR(增强现实)眼镜,这些绮丽景象便会出现在眼前。“太神奇了!”游客们连连惊叹。

“盛唐幻镜”是大唐不夜城今年上线的新项目。该项目采用AR技术塑造数字拟态景象,将其嵌入线下真实场景,在虚实融合中为游客提供沉浸式、数字化体验。

作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西安博物院古籍藏量达10万余册(件)。怎样让古籍走出藏经阁,从文物变成文献,发挥出作为书的价值?这一直是西安博物院藏品保管部负责人伏海翔思考的问题。

古籍数字化保护项目为这一问题提供了解决之道。借助“互联网+”,目前西安博物院10万余册(件)院藏古籍已经全部实现了著者、装帧、版权等内容的完整性著录。通过与国家图书馆、中国国家版本馆等重要古籍收藏单位的古籍文献交流,古籍活了起来。

陕西历史博物馆通过高清影像及数据采集,以数字化虚拟展示方式,为观众营造身临其境观赏唐韩休墓壁画的全新体验。通过手机扫码,更多观众“近距离、全方位”观赏、感知到了唐代壁画的精彩。

目前,文化数字化已在陕西的博物馆、图书馆、方志馆、档案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得到广泛应用。“互联网+公共文化”不断深化,公共文化服务逐步走上“云端”、进入“指尖”。

“要用心用情打造数字化文化产品,结合大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接受心理和兴趣,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化表达、艺术化呈现,在创新利用中延续中华文脉。”陕西省社会科学院文化与历史研究所所长王长寿说。

开放前沿

彰显现代力量

骊山晚照,曲江流饮,丝路长歌再赋新曲。

在5月举行的中国—中亚峰会上,伴随“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吟诵,大唐芙蓉园百卉俱开。64名舞者左手执籥、右手秉翟,向丝路友人献上中国古代最高礼仪舞蹈八佾舞。礼乐交融、文韵悠悠,表达了古都西安人民的热情好客,体现了中华文化兼容并蓄的精神风貌。

“要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打造内陆改革开放高地。”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陕西的叮嘱。

贸易促进沟通,沟通促进了解。中国(陕西)自由贸易试验区设立7年来,加速了文化服务贸易发展,更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认同。

走出去——“芝加哥欢乐春节·国风秦韵专场演出”“点亮哥本哈根之元宵灯节”“白俄罗斯中国陕西文化和旅游节”,走出国门的韩城行鼓、唐宫茶宴、安塞剪纸、木版年画、戏曲脸谱、皮影雕刻等非遗项目,充分展示了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

请进来——“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吸引百余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齐聚西安,共同打造一场艺术盛宴;“丝绸之路电影节”导演、作家、演员欢聚一堂,以电影为纽带,共同探讨电影文化的创新与借鉴。

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密不可分。

夜游西安,如今已成为打开这座城市的新潮流新方式。华灯初上,大雁塔南广场“丝路曼舞”正在上演,恍若敦煌飞天降临人间;火遍全网的“盛唐密盒”表演,“房玄龄”和“杜如晦”两位唐朝名士,随机挑选游客上台回答问题,风趣互动中笑语连连。

“‘盛唐密盒’将唐代文化名人IP、历史文化知识和脱口秀相融合,通过表演和互动,寓教于乐。”西安曲江文旅股份有限公司演艺管理中心总经理苏卉说。

戏曲,中华文化的名片。百年易俗社,悠悠秦声扬。小学员们唱秦腔、走台步,一腔一调,传承古韵。

唐诗,中华文明的瑰宝。大雁塔下的古诗词街,灯火阑珊之时,诗词璀璨满树,移步易诗,总会找到自己喜欢的诗句,上演中国式浪漫。中华文化在流淌中浇灌出繁枝茂叶,吸引各地游客流连忘返。

“长安复携手,再顾重千金。”开放三秦,用厚重的文化和蓬勃的发展,邀请八方来客,共赴千年之约。

(来源:人民日报)

x 广告